如果有人告訴你,你最喜歡的那款電子產品買不過兩年就差不多就該報銷了,你會相信么?
其實依照許多商家默默采用的計劃報廢策略,這些設備在誕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們的被限時的一生,計劃報廢是許多工業(yè)產品會使用的策略,旨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限制好產品使用壽命,產品到期作廢后刺激消費者繼續(xù)購入以提升銷量獲取盈利。
看到這里,有沒有恍然大悟?正是因為這樣,用了那么一兩年之后,某一天你會突然發(fā)現曾經的心頭好似乎沒那么趁手了,不知不覺中,好像慢了點,或者是耗電快了點,等等等。
為什么會有計劃報廢策略?
按照計劃報廢策略,這些電子設備的壽命可是經過工程師們精確計算、把控的,基本上以一兩年為周期,「報廢」的同時正好可以趕上新版產品的發(fā)售——哇,正好可以誘惑你趕緊掏腰包,主動升級用戶體驗。
每每談到計劃報廢策略,我都忍不住猜想它是這么誕生的——寬敞的會議室里,大老板一邊給懷里的貓咪順毛,一邊規(guī)劃到如果我們的產品能夠按著規(guī)劃提前報廢,那咱們就能把一模一樣的東西再賣一遍給同一個人啦!
看到這里,估計你已經在狂吐槽這些奸商們了,不過事實上,消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間接促成了計劃報廢策略的推行——畢竟我們是如此熱愛著新鮮的事物,手機當然是新的用起來更順手,衣服當然是新的穿起來漂亮,車子當然是新的開起來更帥氣……
每一年我們都能打著新年新氣象的旗號買買買,那種爽快勁兒,有一部分也來自于對新的追逐。既然消費者有了這個潛意識,商家自然是會好好利用起來的,例如Apple,就總能拿捏住不少人逐新的心思——這不,每次新品發(fā)售,零售店前面長長地隊伍,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么。
沒誰能阻止人們心里叫囂著買買買的小惡魔,也沒人會跳出來指導大眾你們該買什么不該買什么,(還不一定能被認同)。同樣的,也沒有誰能說市場上的商家就該怎么怎么運作。
計劃報廢策略實際上就是為了迎合人們買買買的心理才誕生的——這點在時尚界最為明顯了,不少人每年都趕著新品季涌向服裝店去買些新潮衣服,也不管去年買的衣服明明也還能穿,也還顯得嶄新。有這樣的消費行為,也難免商家會打起使用年限的主意,畢竟消費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還真的不會用那么久啊。
拿iPhone來舉個例子。新版的軟件有時候是與新一代iPhone的配置相互適配的,這就意味著,軟件會針對新設備進行優(yōu)化,也會充分利用新設備的硬件配置來開發(fā)亮點功能,但這也意味著軟件會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來完成部分新功能。這就導致早期推出的iPhone就會因為硬件設備不夠給力而沒辦法兼容新款軟件,這也就是Siri為什么沒法兒出現在iPhone 1上的理由。
因此,為了有更好的體驗,大部分消費者總是會定期更新下自己的電子產品,要不硬件/軟件不住迭代更新著往前跑,自己手里的古董級產品總會帶來些小麻煩。
而對于商家(Apple)來說,既然消費者會主動進行設備更新,那么顯然沒有必要給iPhone配置最頂級最耐用的處理器嘛!畢竟iPhone的一年半載就會推出新一代產品,規(guī)劃個一兩年的使用時限差不多了,舊手機正好可以退休讓位給新一代iPhone呀。
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電池的配置。綜合硬件/軟件的更新情況,如果心知肚明每一代 iPhone 的「巔峰狀態(tài)」頂多就是一兩年,那為什么要配個能撐五年的電池呢?怎么說都有點浪費啊。
同時,iPhone的電池本就是設計成不便于拆卸的,配個兩三年(打底)的使用壽命剛剛好,正巧可以和處理器一起「合作」促進用戶的更新?lián)Q代——兩年的時限差不多和每一代iPhone的研發(fā)時間差不多。
雖說Apple也推出過$79美元的電池更換服務,但顯然,對大多數人來說,直接買個新的更爽快呀。
競爭性市場 vs 壟斷性市場
當然,不管是Apple還是其他公司,都不會光明正大地承認自己采用了計劃報廢策略,但這種策略確確實實是存在的。也并不能簡單地定義這個策略的好壞,畢竟這是個供需雙方促進演化的結果,是追逐新意的文化下不可避免的,也是資本市場在壟斷環(huán)境下誕生的產物。
Apple既然是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先開拓者,那它當然有能力也有余力來調整自己的產品策略, 畢竟智能手機的中高端市場早期還是相對壟斷的。只要產品有壟斷優(yōu)勢,那么產品的使用壽命短一點,只會帶來更多的銷售量——畢竟人們的選擇不多,用壞了,那就只能再買唄。
不過,當其他競爭者也進入同一市場,消費者有了對比有了選擇,自然會考慮性價比,購置能夠用得久一些的產品。因此,只要三星、HTC、Apple等幾家智能機廠商繼續(xù)保持競爭,那么產品的使用期限就一定不得不適當延長,計劃報廢策略也一定會有所調整,甚至取消。
當然,這也取決于消費者的態(tài)度,如果大部分消費者無法抵御Apple每年的新亮點(Next Big Thing),持續(xù)跟風的話,那Apple顯然就沒必要調整計劃報廢策略了。
剛拿iPhone舉過例子,這會兒我們來說個關于燈泡的故事。類似的計劃報廢策略也曾被運用在燈泡這類商品上。
20世紀初,燈泡還是個新鮮物,燈泡行業(yè)里的卡特爾(卡特爾:一種企業(yè)間的壟斷聯(lián)合,以期控制同類產品的價格與產量)就曾成功控制了白織燈的價格,并有意縮短燈泡的使用壽命,迫使消費者不斷消費燈泡,促進盈利。
而如今,白織燈不再一枝獨秀,市面上有了各種各樣的燈泡,白織燈壞了還有LED燈,還有CFL(緊湊型熒光燈)可以作為代替品,而且根據IES(北美照明工程協(xié)會)以及能源節(jié)約計劃Energy Star的評級,LED燈的壽命更久,還更省電。
可見,在市場競爭下,燈泡這類產品早已不適合繼續(xù)采用計劃報廢策略,也開始努力延長使用壽命了。同理,當市場具有足夠的活力與競爭性,那么商家在試圖使用「計劃報廢」策略時,便會更有所斟酌,產品的使用/適用壽命也理應相應延長,為了更長久地留住用戶。
計劃報廢 vs 環(huán)境保護
還有一點,也和計劃報廢策略息息相關,那就是環(huán)境保護。
盡管不少商家,如手機制造商/運營商會提供以舊換新的活動,但仍有數不清的手機默默被遺忘在角落里,或者被丟棄在填埋場。(當然,商家都會努力承諾,但其執(zhí)行成果總會讓人存疑。)當計劃報廢策略還盛行,就不可避免會有更多工業(yè)廢棄物的存在,反之,如果市場競爭度高,「計劃報廢」策略愈來愈少,那么對環(huán)境保護未嘗不是件好事。
如果消費者手上的產品配置足夠好,使用壽命足夠長,那么在競爭強烈的市場經濟之下,計劃報廢策略的使用率就將逐步下降了,省了錢,保護了環(huán)境,買來的設備還能用久點——正是件多贏的好事。